
前段时间在整理其他文章资料配资实盘证券配资门户,与一网友交流临沂棉纺织厂(国棉八厂)历史过往时,提到厂里很多青岛过来援建的技术工人和管理,有不少留在临沂扎根安家了。当时除了沂蒙路,沂州路南关附近最为繁华,还有今天工业大道的临沂棉纺织厂、拖拉机厂、针织厂的附近也很繁华(图1)。
图1 1978年临沂卫星地图影像
聊天时候我提到青援饼干的技术也是从青岛引进,引起一波回忆杀,网友想起来小时候家里长辈常买青援饼干给家里孩子吃,这里面含有对家乡味道的思念,因为在80年末90年代初凭票购买紧缺物资的年代里,所以不像现在可以任意购买你想要的东西。
这让我联想到德国在山东殖民时期,除了留下迭代多次至今还在运行胶济铁路,还留下啤酒酿造技术和工业化纺织技术(从青岛传播到临沂纺织技术相关文章临沂城市印记:临沂市染织厂历史变迁考证),再就是西点面包烘焙技术。从美味饱腹的西点面包,到青岛食品厂钙奶饼干,再到对沂水青援食品厂技术支援,造就惠及大众的国民钙奶饼干,完成了一段近百年烘培技术传播的时光联结,觉得是一个有意思的点,想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
展开剩余80%小时候就听家里人说青岛的糕点很好吃,尤其是面包,到底为什么好吃从来没有认真深究过,在翻看历史资料后有了恍然大悟感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要不是在贸易,要不是在战争,要不是在宗教领域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欧式面包烘焙与本土蒸馒头的 “醒发秘方”能碰撞出什么味道呢?
19 世纪末的青岛门埠打开,随着德国殖民者的到来,第一缕德式烘焙香率先在中山路散开。开始吃馒头国人品不出"洋黑馒头"(黑麦面包)滋味,后来逐渐本土化符合国人口味后慢慢被接受。
据《青岛糕点食品发展史》中记载:青岛第一家西点厂是德国人富劳斯(也译作富劳塞尔)开办的,第二家是一名叫约娜的白俄妇女开的。它们两家间隔时间大概20多年,到民国时期,德式烘焙和俄式烘焙,一个西欧的,一个东欧的在青岛这个舞台上角逐。
据相关报道说,在这场角逐中俄式烘焙是当时的赢家,“在青岛的俄国人与其他欧洲侨民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是他们很快学会了中国话,比较容易融入当地生活,所以在经营中占了很多便宜,通过宣传,很多中国人开始接受这些西式的糕点。”【1】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入乡随俗吧,其实人到了哪里都要这样的,懂规矩守礼仪到哪都能吃的开。
“西点与中(式糕)点的一个根本不同是西点大多要加入奶油或可可,初期中国人不适应,随着中外进一步交流,自青年人起,消费者日渐增多,如苹果派、(核)桃仁点、杏仁点、可可点、俄式烤包子、羊角面包等等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奶油螺丝、奶油气鼓(现在商店里叫泡芙)倍受当时年轻人的推崇,当时的青岛,恋爱中的男青年以送上述两种糕点给女朋友为时尚。一至三层的奶油大蛋糕也成为过生日、做寿时的时髦礼品开始进入中国百姓的生活。”【1】
【1】俄国老侨民和青岛的牛乳业及西点业https://epaper.qingdaonews.com/qdzb/resfile/2022-11-26/A11/A11.pdf1950 年,青岛升平路 46 号的小作坊里,16 名工人点燃了烤炉 ——“青岛市联社沧口食品部” 的成立,成了这两股烘焙技艺传承的关键节点。1953 年作坊迁到曲阜路,更名 “青岛市联社食品厂” 后,85 名职工里藏着不少 “双料老手艺人”:有人曾在富劳斯的店里学过德式面包的 “低温发酵”,知道怎么让口感更扎实;有人跟着俄国技师练过裱花,懂得奶油的打发诀窍;还有人在巴智斯基等俄商面包房做过帮工,熟悉俄式糕点的配方。他们把德俄手艺拆解开、揉在一起:做饼干时用德国的 “精准控温” 技术保证酥脆,烤糕点时用俄国的 “奶油打发” 工艺增添细腻,再加上中式的食材改良,让烘焙品既有异域底子,又满是本土味道。
“1958 年,经青岛手工业管理局批示正式更名为青岛食品厂;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国家经济困难,许多婴儿因营养不良,患佝偻病、贫血病的逐渐增多,为解决这一难题,青食根据婴儿发育所需营养研究原料配方,推出了青食代代坚守的“拳头”产品——青食牌牌钙奶饼干。此后的整个七、八十年代,青食钙奶饼干都风靡一时,四两粮票换一包油纸包的钙奶饼干成为很多老青岛人童年的“奢侈品”。”【2】(图2,图3)
【2】青食-老字号数字博物馆https://lzhbwg.mofcom.gov.cn/edi_ecms_web_front/thb/detail/6bdc2968ee184e1abcab5927ba8ce5bd图2 孔夫子旧书-湘潭市雨湖区旋梯书苑
印象中青食钙奶饼干奶香味很足,没有泡的时候,脆脆的,泡稀饭或牛奶后软糯香甜。(图2)包装80年代到90年代经常见,两头是用蜡封口,包装纸是油纸,印象中是到了90年代末换塑料包装,不知道记错了没,那时候品控还不严谨,每一批都不太一样,有时烘烤的比较过,个人觉得钙奶饼干烘烤有点焦黄的好吃,你有没有吃过呢。
而这段传承的下一站,落在了百公里外的沂水。 1985年,由 青岛市人民政府 与 沂水县人民政府 合作成立,初期以糕点、糖果等食品生产为主。1989年,青岛支援建成第一条 钙奶饼干生产线 ,奠定发展基础。
沂水青援饼干厂兴起时,不少技术师傅都曾到青岛食品厂 “取经”。他们带回了“钙奶饼干” 的配方,沂水师傅也没忘了 “本土化”,沂水师傅也在青食厂技术的基础上,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味道,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图4)
图4 山东省沂水县青援食品厂老照片画册 孔夫子旧书
说个题外话,吃过青食钙奶饼干最好时期味道,再去吃青援钙奶饼干总有些挑剔,记得2000年时候,种下了青援少了青食浸泡前的脆劲,继承了浸泡后的软糯,奶香味欠缺的印象。这种印象在2005年以后趋同化,青食钙奶饼干的味道也变了,奶香味寡淡,这种变化让我一时接受不了,青食应该是那样的,怎么变成这样了的疑惑?从那以后不会刻意再去尝试了,只能把对青食最好味道的记忆保留好,等待他们味道回归。不知道现在青食和青援味道如何了评论区评论下。
这篇文章写了一下子写了这么多,有点感慨一百多年烘培技术传承到了现在失了光配资实盘证券配资门户,能否品尝到味道最巅峰时候的钙奶饼干呢?我们拭目以待!
发布于:山东省极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